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到底该向何处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霍然教授认为,我国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承担着建设新型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新型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100多所,有研究生培养层次的办学点也超过了30个。一方面是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教育规格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设置落后于时代,专业定位需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需进一步规范,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和应用反应迟钝等等。如何在全新的技术和时代背景下构建一个系统、有效、完善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出版集团由事业单位改成企业之后,面临着新兴的图书市场和读者群,迫切需要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除少数几所著名高校外,普通高校设立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多数都是近几年开设的新兴专业。新兴专业培养人才以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倘若单纯从理论上分析正是机缘巧合的难得机遇,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当不成其为问题。但实际情况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全国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学位层次普遍提高,不仅硕士不再是凤毛麟角,就连昔日只青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们也大量投档实业单位备选,出版社的人才资源部门己经不再发愁没有专业人才可供选择。
霍然教授说,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会看得更加清楚:如果你是某出版集团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面对着案头大堆的博士和博士后的求职简历,你还会考虑是否进几个本科毕业生来做出版社的编辑吗?再者,图书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的需求随着时代大潮前进而不断变化,21世纪市场经济大潮涌起的是经济、法律、计算机,连数、理、化、文、史、哲等文理科经典专业都已不再时髦,更不必提编辑出版专业自身了。你作为一个出版集团的人力资源经理,是引进一个经济、法律、计算机或者数、理、化、文、史、哲的博士来做编辑,还是接收一个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或者硕士来做编辑呢?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出现了:我们的60余个编辑出版学专业即使以每专业每年只招生一个自然班40人计,则4年后每年有2400多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就业,而一家出版社充其量能接受几个本科生?我们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出版社来接收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则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连继续生存都会出现危机,遑论专业发展。
于是,一些较早开设编辑出版学的知名高校开始调整培养方向,不再局限于出版社对于单纯的图书文字编辑这样一种单一人才的需求,而将目光放宽,去关注整个出版流程的其他环节对人才的需求,如为出版集团培养印刷和书籍装帧方面的人才,为出版社培养图书发行方面的人才,为书店培养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以及与数字出版联系更为紧密的电子音像制作方面的人才等等。例如一些知名高校或者与当地出版集团进行实质性合作,按照出版行业的需要培养经营管理方面的学生;或者聘请省级新华书店的老总出任名誉院长,以书店系统作为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进入书店系统就业;或者以图书发行为专业方向,专门为各地出版社培养专职发行人员;或者厂校挂钩,按需对口招生,为出版集团的印刷厂培养印刷技术人员,等等。
霍然教授认为,实践证明,这些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方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用这种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培养定位准确,在就业市场颇受欢迎,前面的问题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另一矛盾随之出现,即:我们用这种灵活机动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如何称呼?是否还继续叫做“编辑”?将来学生就业后评定职称,是走编辑系列,还是走经济师系列?抑或走技师系列?须知编辑这一职业,经过前后几代人多少年的历练,头上早已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光环;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这光环并未黯淡下去,反倒因为经济效益的介入,而显得更加金光灿烂。多少学子埋头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做一个责任编辑。现在我们告诉一位以未来的编辑为人生理想的学生:准备培养他去做其他工作,如果你是这位学生,你会怎么想?这个矛盾不解决,关系不理顺,不仅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受影响,整个专业的发展也会时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